治国理政之道,根在为民,要在实干。《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线,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如何发展”“为谁发展”等重大命题,为基层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新时代的基层党员干部,不仅要领悟其理论精髓,更要将之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以学促干、以知促行,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彰显共产党人的初心与担当。
在把握理论精髓中“铸魂”,筑牢信仰根基。中国式现代化是贯穿全书的鲜明主题。书中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强调其不仅是发展路径的创新,更是对人类文明形态的丰富。基层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党的全面领导,离不开每一个基层细胞的生动实践。在理论学习中,我们要聚焦“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例如,在乡村振兴中,既要运用现代产业思维,也要挖掘乡土文化价值;在基层治理中,既要完善网格化服务,也要传承“枫桥经验”,只有融会贯通,才能避免“学用脱节”,真正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
在践行初心使命中“扎根”,厚植为民情怀。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人民”。《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多次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对基层干部而言,为民服务不是口号,而是体现在一桩桩小事、一次次走访中。我们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比如,通过“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农村饮水安全等民生工程;依托数字技术打造“智慧乡村”,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同时,要警惕形式主义,避免“调研变成调演”“服务沦为表演”,真正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这样才能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切实赢得信任、凝聚力量。
在激发实干担当中“破冰”,勇闯改革新路。基层是改革的“试验田”,也是发展的“主战场”。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对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任务,基层党员干部必须拿出“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在破解难题中开拓新局。在实践中,要善用改革思维,探索“党建+”模式,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带动集体经济发展;创新“微治理”机制,通过村民议事协商会、村民理事会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此外,还要强化底线思维,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在秸秆禁烧、防灾减灾等工作中锤炼本领,唯有以实干为笔、以担当为墨,才能在时代答卷上写下精彩篇章。(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人民政府高海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