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一局财富金融大厦二期项目党建引领生产经营典型案例
深圳后海金融商务区,一座273米高的“水晶沙漏”建筑傲然矗立,成为城市天际线的亮眼节点。近日,由中建一局承建的财富金融大厦二期总承包工程顺利通过竣工联合验收,这座深圳市重大项目、重点金融企业总部基地的落成,不仅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更生动诠释了“党建引领生产经营”的实践力量——项目党支部以“忠诚担当、使命必达”的先锋文化为内核,将党旗插在施工一线,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工程建设的“红色引擎”。

支部建在项目上,筑牢攻坚“红色堡垒”
作为深圳湾口岸旁的地标工程,项目总建筑面积21.7万平方米,涵盖超高层核心筒施工、大跨度悬挂钢结构等技术难题,建设任务重、标准高。项目党支部自成立之初,就确立“支部引领、党员冲锋”的工作思路,将“三会一课”与施工生产深度融合,打造“三个一线”工作机制:
决策在一线落地。针对项目“紧邻口岸、工期紧张”的特点,党支部每周召开“现场办公会”,党员干部带头研判施工难点,将“超高层施工节奏”“钢结构安全管控”等核心任务分解为12项党员责任清单,明确“谁来干、怎么干、何时完”。
堡垒在一线筑牢。在核心筒施工、钢结构卸载等关键阶段,成立“党员突击队”“技术攻关组”,选拔32名骨干党员担任“先锋岗”,如针对“7天1层核心筒”的施工目标,党员技术负责人带队轮班盯控,确保工序衔接零延误。
服务在一线延伸。党支部联动建设、设计、监理等单位成立“党建联建小组”,建立“问题共商、资源共享、难题共解”机制,累计协调解决市政道路交叉施工、材料运输通道优化等问题18项,为工程顺利推进扫清障碍。

党员冲在攻坚前,破解技术“卡脖子”难题
项目建设中,两大技术挑战曾成为“拦路虎”:一是超高层核心筒施工效率与安全的平衡,二是14米悬挑钢结构的受力转换。项目党支部以“时代争锋、品质为先”为导向,带领党员团队打响技术攻坚战。
创新“外爬内支”体系,刷新超高层施工速度。面对273米超高层核心筒施工,传统爬架体系存在“材料堆放难、施工效率低”的问题。党员技术骨干牵头成立攻关小组,经过近10次方案论证,创新性采用“核心筒液压爬模与铝模组合”的外爬内支体系——外侧液压爬模可直接堆载钢筋、模板等材料,解决超高层“材料运输难”痛点,同时通过内支铝模,确保核心筒结构能够一次完整施工,保障大型动臂塔附着的结构稳定性。
内侧散拼铝模与外侧爬模通过U型螺栓连接成整体,实现“整体合模、退模”,无需逐层人工拼装,施工效率提升40%。
党员突击队全程跟踪体系应用,建立“每日技术交底、每周质量复盘”机制,最终实现核心筒“7天1层”的施工节奏,较计划工期提前15天完成封顶。
研发“分级同步卸载”技术,攻克悬挑钢结构难题。因受建筑红线限制,项目塔楼首层4根外框柱无法落地,形成最大悬挑14米、重量600吨的悬挂钢结构,如何实现“临时支撑”到“自身承力”的安全转换,成为行业级难题。
党员攻关组提出“临时钢支撑胎架+高空原位施工”方案,在支撑柱顶设置专用卸载砂箱,通过BIM技术模拟卸载过程,制定“分阶段整体分级同步卸载”策略。
卸载期间,党员责任岗24小时监测结构应力变化,实时调整卸载量,最终实现“毫米级”精准控制,确保钢结构顺利完成受力转换,相关技术获评“中建集团优秀工法”。
文化融在细节里,打造绿色品质工程
项目党支部始终践行“拓展幸福空间”的企业使命,将“绿色低碳、舒适宜居”理念贯穿建设全过程,以匠心工艺诠释“品质为先”的先锋文化。
双工况冷源系统,擦亮绿色建筑底色。针对深圳“用电高峰负荷大”的特点,党员团队主导设计“双工况冷源+蓄冰盘管”空调系统:32台蓄冰盘管总蓄冷容量达12275TH,夜间电价低谷时制冰储能,白天高峰时融冰供冷,较传统系统节能30%;办公区采用全空气变风量低温送风系统,通过智能化集成控制,结合日照、季节温度动态调整送风量,实现“低负荷高效运行”,年减少碳排放约80吨。
“水晶沙漏”幕墙,兼顾艺术与节能。项目以“城市之门”为设计核心理念,党支部牵头成立“幕墙品质管控小组”,党员带头把控每一处细节:8.12万平方米高性能玻璃幕墙采用“双层中空Low-E玻璃+遮阳百叶”组合,既保证通透采光,又降低建筑能耗,夏季室内温度较传统幕墙低4-6℃;针对“沙漏”造型的凹面纹理施工,党员技术团队研发“三维激光定位+分段拼装”工艺,确保垂直线条误差不超过2毫米,使建筑白天呈现动态光影、夜晚点亮流畅轮廓,成为深圳后海“艺术地标”。
党建红托起发展蓝,先锋精神铸就标杆
从蓝图绘就到竣工落成,财富金融大厦项目党支部始终以“党建引领”为根,以“先锋文化”为魂,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工程建设的质量优势、效率优势。这座273米的超高层地标,不仅是深圳湾天际线的新亮点,更是中建一局“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的生动缩影——未来,中建一局将继续以先锋文化为引领,让党旗在更多重点工程一线高高飘扬,为城市发展、国家建设贡献更多“一局力量”。王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