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十年耕耘梦 菌肥一策破荒深
—访淮安市银杏林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龚书军
编者按:
当东北黑土地的有机质含量从建国初期的6%锐减至2%;当南方14省65.4%的耕地浸泡在酸化的苦水中;当全国16%的土壤笼罩在污染阴影下——这片承载五千年农耕文明的土地,正在化肥农药的轮番“轰炸”中发出痛苦呻吟。在江苏淮安的乡野间,新农人龚书军以十年光阴为犁,用微生物菌肥作药,在退化的土地上筑起一道生态防线,让土壤如衰老的机体重获益生菌的滋养,重新舒展生命的肌理。
从租赁土地种植苗木的普通创业者,到手握国家专利的农业科学家;从目睹土壤板结时的震撼顿悟,到研发菌肥时的千百次失败——他的故事不仅是一家企业在农业转型浪潮中的成长史诗,更是中国农业从“量霸天下”到“质立乾坤”的微观注脚,折射出一个民族对土地本真的深情回望与倔强救赎。
觉醒:当土地开始"生病"
2009年的淮安乡间,龚书军第一次以土地租赁者的身份踏入农田时,脚下的土地还带着湿润的弹性。然而短短两年间,他亲眼目睹了化肥农药施用带来的触目惊心的变化:曾经疏松的土壤逐渐板结,浇水时水面不再渗透而是形成镜面般的积洼,连蚯蚓都难以在硬化的土层中穿行。更让他震撼的是一组数据——我国化肥使用量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单位面积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9倍,而由此导致的土壤污染已让19%的耕地超标。这组数字像重锤般敲击着他的认知:当农民习惯了用化肥"喂饱"土地,却忽略了这种掠夺式开发正在让土地失去自我修复的能力。
在浙江考察时,他看到菜农为了防治病虫害,每周都要喷洒农药,菜叶上甚至能刮下白色的药粉残留;黑龙江的稻田里,过量的氮肥让稻秆疯长却根基脆弱,一场台风就能导致大面积倒伏。"瓜不甜、菜不香"不再是形容词,而是农产品品质退化的真实写照,大量的氮磷钾和化学农药毫无节制的滥用,造成土壤养分严重失衡,土壤微生物和中微量元素的匮乏让几乎所有的农作物失去了该有的味道。土壤板结、盐渍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在龚书军的心里:自己租赁的不仅是土地,更是一个正在生病亟待修复的生态系统,他在默默的思考着。
转型的决定来得异常艰难。2012年龚书军成立的淮安市银杏林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最初仍延续着传统种植模式,但每次看到检测报告中不断下降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龚书军的内心都在挣扎。当他在实验室里看到显微镜下,健康土壤中活跃的微生物群落与退化土壤中寥寥无几的菌群形成的鲜明对比时,一个信念逐渐清晰:必须找到替代化肥农药的生态方案。这个决定在当时看来近乎冒险——当全国都在追求粮食产量时,转向周期长、见效慢的有机农业,不仅需要技术突破,更需要对抗整个行业的惯性思维。
破壁:微生物开启的土壤修复革命
研发之路荆棘丛生,龚书军曾在无数个深夜陷入自我怀疑,甚至萌生放弃的念头。然而,对土地的深沉眷恋,以及农村人骨子里与生俱来的坚韧,如同暗夜中的灯塔,一次次将他从退缩的边缘拉回。为了突破技术瓶颈,他怀揣着求知若渴的态度,踏上了遍访名师之路——向天津大学遗传工程研究所季静所长请教前沿理论,与中国台湾高级农艺师黄垣耀探讨实践经验。在海峡两岸众多专家的倾囊相助下,他将科学理论与田间实践深度融合,历经无数次试验与调整,终于成功研发出富含天然生物元素与EM益生菌共生机制的银杏林微生物微量元素肥。
这份来之不易的科研成果,不仅是龚书军个人坚持的见证,更开启了银杏林生态农业公司的新篇章。如今,公司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与创新理念,与各大科研院校建立起深度合作关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孙洪武博士、天津大学生命工程研究所遗传育种细胞学专家季静博士等两岸知名学者纷纷加入,汇聚成一支涵盖遗传、育种、细胞学、农业技术推广等多领域的顶尖专家团队。其中,既有深耕微生物研究50年的台湾资深农学专家黄垣耀教授,也有来自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的陆爱华、许才民、李响等一线研究员,他们共同为银杏林生态农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与力量。
在江苏省农科院六合试验基地的葡萄上的对比试验,一半土地施用传统肥药,另一半则试用龚书军银杏林微生物菌肥。施用菌肥的葡萄整个生长周期长势良好,无虫无病,成熟的葡萄,果粒大而整齐,香味浓郁,口感甜而不腻,而对照区的葡萄全程长势不如施用菌肥的,后期果粒、口感更是有着明显区别。
2023年通过江苏省农科院牵头在江苏省昆山市的柏庐大米做了试点,最终通过测产,产量高出对照组近50公斤,昆山农业农村局、江苏省农科院,当地村集体负责人以及种田大户20几人选了5家同一品种的大米,煮好米饭,进行盲品,最终,大家一致认可口感最好,米香最浓的就是用银杏林微生物肥料长出来的大米。
通过全国无数个示范点的施用:使用生物菌肥的水稻田,肥料吸收率提高30%以上,抗逆性显著提升,化肥、化学农药投入明显减少,更令人振奋的是土壤本身的变化——施用菌肥后,试验田的有机质含量平均每年提升0.3个百分点,土壤的板结、盐渍化等问题当年便会有明显的改善,所有的田埂上会有大量的蚯蚓活动的痕迹,这些肉眼可见的变化,让原本持怀疑态度的农户开始主动找上门来。在吉林省长岭县大兴镇种田大户王军的辣椒上,在长岭县腰坨子乡种田大户王裕德的白萝卜上,在吉林白城省镇赉县的低产田改良上,在商丘市虞城沙集镇贺显红的芍药上,在浙江杭州杨家牌楼沈仕铭家的龙井茶叶上,在江苏大丰大丰宴吴玉东老板的麦田上,太多的骄人的成绩试点。打破不用化肥和化学农药就长不出好庄稼的不变神话,做到有机好吃不减产,让所有的土壤都健康,让所有的农产品都安全是龚书军和他的团队成员的梦想也是此生不变的目标。
燎原:从试验田到生态农业的星辰大海
在黑龙江五常的稻作区,稻农的田埂上曾立着两块木牌。左边是施用传统化肥的稻田,右边是试用银杏林菌肥的地块。台风过境后,左边的稻田倒伏一片,右边的稻秆却依然挺立。这个场景被拍成视频在农资经销商群体中疯传,也让龚书军意识到,产品最好的推销员不是广告,而是土地给出的真实反馈。如今,银杏林微生物菌肥的应用版图已从最初的江苏扩展到浙江、福建、黑龙江、内蒙、辽宁、新疆等十几个省份,在粮食作物、水果、蔬菜等数十种农作物上完成了适应性验证。
淮安市银杏林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的1500亩试验示范基地,如今已成为生态农业的活教材。春季的田埂上,成群的白鹭在翻耕后的土地上觅食,这在使用农药的农田里几乎绝迹;夏季的大棚中,熊蜂在盛开的花中穿梭,取代了传统的人工授粉;秋季的水稻田里,鸭子在稻株间游动,形成"稻鸭共生"的生态系统。这种不施农药、少用化肥的种植模式,不仅让土壤重获生机,更创造了惊人的经济效益——银杏林公司生产的"凌桥银杏林大米"以其独特的口感,浓郁的米香受到消费者的一致青睐,随着肥料技术和种植技术的逐步成熟,让所有人都能以最亲民的价格享受到健康优质的农产品,也是龚书军以及其团队成员奋斗的目标。
荣誉的接踵而至印证了这条道路的正确性。从2020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认证,到2023年入选中国长三角地区伴手礼,再到"中国好米榜"金奖与"最具品牌价值奖"的双丰收,这些头衔背后是市场对生态农产品的认可。更让龚书军欣慰的是,公司研发的新型复混肥料已获得多项国家专利,这种将化肥、微生物肥、有机肥优势科学结合的产品,正在为解决"减肥增效"的行业难题提供新方案。
站在2025年的门槛回望,龚书军的十年求索恰与中国农业的绿色转型同频共振。当全国微生物菌肥产品登记数量从2007年的149个激增至9690个,当年那个在实验室里手忙脚乱的"农业小白",已经成长为带领专家团队的行业领跑者。在他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特殊的地图——上面标注着全国近百个试验点的土壤改良数据,每一个红点都代表着一片重获新生的土地。
然而,当我们为土壤修复的初步成效欣喜时,更应清醒地认识到:全国耕地质量下降的总体趋势尚未根本扭转,化肥农药的使用惯性仍在持续。龚书军常说:"土壤修复就像给人治病,急不得也等不得。"当消费者在超市拿起一枚带着泥土气息且能吃出老味道的番茄时,是否想过这背后是土壤微生物长达数年的协同作用?当我们谈论"吃得健康"时,是否意识到土壤健康才是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人体营养需要平衡,而我们的土壤营养一样需要平衡,多少年一味的化肥死命往田里砸,跟我们人类饮食,长期的只吃肉蛋,不吃蔬菜水果,时间久了肯定就会得病,其实是一样道理。
或许,比推广微生物菌肥更重要的,是在每个人心中播下生态农业的种子。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为健康农产品支付合理溢价,当更多农人看到生态种植的可持续价值,当政策支持与市场机制形成合力,我们才能真正迎来"让所有土壤都健康,让所有农产品都安全"的那一天。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的跨越,从来不是某个企业的孤军奋战,而是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革命。龚书军和他的银杏林,只是这场革命中率先醒来的播种者,而真正的丰收,取决于我们是否愿意为土地的未来,投下信任的一票。正如龚书军说:用良心种良田,给我们的子孙多留一些净土,是我们整个社会的责任,更是我们所有农业人的使命。(高洋、付丽新)